星期二, 10月 31, 2006

線上人際的吸引與強弱聯繫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對面的接觸機會多,然而多半是擦身而過,或僅僅是點頭之交,也許對方是陌生人、也許雙方認識,但時間、地點不對,因此能夠坐下來聊聊、彼此互相認識了解的機會並不多,而且由於都市化的結果,造成人情之間的淡薄,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缺乏信任,街上人來人往,顯得只是人們之間的冷漠與內心的寂寞。在茫茫人海中,兩個素昧平生的男女要相遇是需要某些正當性的理由,以往認識的對象通常是身邊的同學、朋友、同事,或者參加聯誼、舞會、活動認識的人,再來就是參加交友中心或者經由媒人介紹而認識的;然而,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人們的相遇變得容易了,人與人的相遇不需要一個正當性的理由,只要連上網路,人們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認識來自全球各地男男女女,使得原本陌生的兩個人,在網路上有了交集。

  黃厚銘提到【註一】,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是越來越難以信任他人,尤其是面對陌生人時,總是會立刻想要保護自己;然而,網際網路是一個充滿陌生人的世界,網路上與陌生人的關係有的非常短暫,有的卻產生進一步的發展,在網際網路上確實有更多的人不再對陌生人抱持懷疑或排拒的態度,而有比較強烈的意願跟對方聊聊、去了解其他人,甚至願意主動對陌生人表達善意、也可能更為坦白,網際網路上陌生人所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就是以網際網路的隔離功能為前提,再利用網路連結的功能,建立起似近實遠、似遠實近的人際關係。

  因此,雖然網路是一個充滿陌生人的世界,相對於現實世界中人們對於陌生人的防備,在網路之中人們會與陌生人有更多的互動,你可以主動與陌生人接觸,對方並不會覺得突兀,自己也不會覺得尷尬,人與人的接觸不再需要一個正當性的理由了,只要你願意,就可以伸出友誼的手。

  至於人們為什麼會到網路上尋求人際交往互動呢?黃少華、陳文江將網路交往的動機分為以下五項【註二】:尋找安全感、體驗歸屬感、肯定自我價值感、解除壓抑感、滿足權力欲。網路交往的動機是複雜且多樣的,可能是上述五項動機的混合,也可能動機只有一項。然而,網路上的人際吸引因素跟現實世界是否有異同呢?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外貌魅力會引發明顯的暈輪效應,使人們在心理上對美貌的人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傾向於作出更為積極的評價。黃少華與陳文江也指出:「一個人在網路交往中能否對他人產生吸引力,取決於其知識、能力、性格、才華、思想、態度等其他因素。」正好雙方彼此的思想、觀念、態度、性格、能力…等是彼此所互相欣賞的吧。

  在現實世界中,人際吸引的第一個要素是外在的吸引力,一個人的長相、氣質、風度、儀表、穿著打扮等,在在都會影響人際之間的吸引,我們對於外貌較具吸引力的人存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較佳,我們會覺得漂亮的人較活潑、開朗、善良、聰明、可愛、好相處、討人喜歡。

  網路上的交往,由於不是面對面的交往,我們往往看不到對方的容貌、身高、體重、穿著打扮、習慣、行為或氣味,也聽不到對方的聲音,缺乏面對面的線索,我們無法由外在來判斷對方的一切,網路上雙方的溝通往往是透過螢幕上的文字、表情或符號,通常雙方會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之後,再決定對方是不是適合自己。網路上的人際吸引與現實世界有相同也有不同,但是最重要的差異是在外貌的吸引力減低了,而內在的吸引力增強了,網路上的交往不再限於從外表上去評斷一個人,我們可以從對方的內在去了解一個人,外在的吸引力變得較不重要了。

  Patricia Wallace提到網路上的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如下【註三】:一、接近性(proximity),即網路上的交會頻率(intersection frequency),指一個人在網路上遇到某個人的機會;二、吸引法則(Low of Attraction),指對事情相同的看法、態度之「比例」,而非「總數」;三、互補關係,即支配順從的互補關係,特別是在網路的技術援助區,喜歡幫助人、炫耀專業技術的人,應該會喜歡那些前來求助、感激他人幫忙的人;四、「正面對待與正面回應」螺旋,有人喜歡你,你就會傾向喜歡那個人,而網路與現實最大的差別是,你只有少數方法能表示你喜歡別人,最重要的方法是注意力,例如回應、同意或支持對方的看法,或提到對方的名字;五、下行螺旋:當別人一開始不把我們放在眼中時,有時候我們會想辦法贏得他們的讚許,但是在網路中如果有人一開始就不喜歡你我們很容易退出原有的互動,去其他地方重新認識別人,所以不會試著去贏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愛;六、幽默,在網路上的線索有限,因此人們往往把溝通行為的某些特質放大,幽默正是網路人際吸引的要素之一;七、自我表露,要和別人建立起親近的關係,就要有某種親密程度的自我表露,在線上透過電腦螢幕,人們覺得比較安全,因此自我表露的訊息或程度較高。Wallace所提到網路上的人際吸引七項因素,由於網路溝通的特性,因此與現實生活的人際吸引有些微的不同,某些特質(如幽默) 顯得特別重要,而自我表露的程度也較高。

  網路世界所遇到的幾乎都是陌生人,而且由於缺乏面對面的線索,其人際吸引和交往邏輯、次序與真實世界有極大的不同,真實世界一開始會先判斷對方的外表、容貌、身分地位…等等,再決定是否有更進一步的交往,是屬於由外而內的交往;而在網路世界通常先跟對方交往,才再決定對方是否適合自己,較屬於由內而外的交往,因此,真實世界的交往邏輯、次序是先經過篩選再交往;網路世界通常是先交往再經過篩選。然而在交往過程中,雙方的關係是否能持續,則受到態度、價值、興趣、個性、相互欣賞與自我揭露所影響。

  根據Wellman和Giulia的研究指出【註四】,在北美人們擁有超過一千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然而,在這一千個中少於五十個是有意義的,且只有六個是親密的。核心家庭在這個親密的聯繫上扮演了一個主要的角色,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減弱,距離是一個原因,但並非最重要的因素;然而,雖然人所擁有的連帶大多數是弱連帶,但並不代表他們不重要,這些弱連帶是資訊、工作表現、休閒、溝通…等的來源。Kakuko Miyata研究日本母親們線上和離線的社會支持,研究發現,現實生活弱連帶的母親們,更加需要網路社群的社會支持和情感支援,但網路並非取代舊聯繫,而是強化了現有的聯繫。

  在線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非常短暫,也可能進入深度交往,若面對不喜歡的網友,我們可以換個帳號或切斷連線,就可以從此不相往來,然而,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卻無法如此,即使面對不喜歡的人,還是得繼續相處,直到換了另一個環境,才可能終止彼此的關係。有些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難以啟口,或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因此,人們轉而到網路上去尋找,網友們所提供的情感支持與鼓勵,在某些時候甚至比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還多,因此,網路是一個很好宣洩情感的出口。網路的連結特性,在此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種期待的心理,網友隨時可以自由連結上網,尋找符合自己期望的對象,因為連結的功能,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進而期待彼此見面後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傅仰止提到【註五】,雖然一般認為電腦網路上的人際聯繫可能不易持久,也不容易成為強聯繫,國外若干實証研究卻發現許多線上聯繫符合強聯繫的多數準繩:關係重疊、經常聯繫、互惠、友伴、支持、持久等;而且線上聯繫的對象跟線下的關係有許多重疊處,這種「親密的次級關係」,也是線上人際中一項重要的特色。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親密關係減弱,因此人們對於親密感的需求更形強烈,因而轉向於網路上去尋找,這些線上的人際關雖然大部分都是弱聯繫,但也有少數是屬於強聯繫的,這些強聯繫提供了人們情感的支持與鼓勵,正可以彌補現實生活情感需求的不足。雖然在大多數的時候,線上人際關係的聯繫非常薄弱,但若雙方的關係深入且持久,線上的人際關係所提供的支持功能並不亞於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

  由於工業化、都市化的結果,人際之間產生了疏離、異化,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孤立而隔離,現實的社會資源與情感情支持減少了;然而,網際網路的出現,為我們帶來新的契機,人們可以透過連線、上網,就可以尋找到友誼、甚至愛情,因此,越來越多人投入網路之中。連上網路,在線上的社會資源增加了,對於個人層面而言,由於連線及電腦輔助溝通的出現,加上網路的無國界、即時性、便利性、匿名性、化名性、互動性…等特性,個人在心理、人格、行為與人際關係等方面產生了改變,而且,線上所產生的網絡資本(Network Capital),越來越等同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所以台前台後的趨向越見一致。

【註一】黃厚銘,《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2001,台大社會所博士論文。
【註二】黃少華、陳文江,《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2002,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頁137-142。
【註三】Wallace, P.,《網路心理講義》,2001,台北:天下遠見,頁160-172。
【註四】Castells M., The Internet Galaxy, 2001,N.Y.:Oxford U P, pp.116-136.
【註五】傅仰止,〈電腦網路中的人際關係:以電子郵件傳遞為例〉,(http://140.109.196.10/pages/seminar /infotec2/info2-9.htm),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本段原來是Wellman et al.在 1996所提出的,2002/11/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