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18, 2006

網路交友、戀愛:從量變到質變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愛情自古以來受到人類的歌詠,西方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更是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從古自今,從西方到東方,愛情一直為人們所憧憬、嚮往。傳統的戀愛、結婚是靠父母之約、媒妁之言;後來發展到自由戀愛,自由戀愛比起之前的父母之約、媒妁之言有很大的不同,人們戀愛、結婚的對象可以自由的選擇,但是在選擇對象時依然受到時空的限制,只能從身邊認識的人作選擇,對所心儀對象的表現方式也含蓄了許多;但是由於網際網路的出現,人際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漸漸轉移至網路上,現代男女戀愛交往的遊戲規則也慢慢產生了改變,越來越多人利用網路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甚至交往、結婚,人們對心儀對象的表現方式也產生了改變。

  傳統的愛情到了網路時代有了新的發展,隨著網路日漸成為生活中重要的溝通工具,有愈來愈多人透過網路認識朋友,甚至結交到自己的終身伴侶,網際網路增加了愛情可能性。根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有28%的美國孩子曾經上網存取資訊,在此人數中大約有八成五到九成,亦即五百九十萬名網路世代會參與網路的現場即時交談;在FreeZone網站調查中,有74.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網路上最喜歡的活動就是線上聊天【註一】。蕃薯藤女性網HerCafe與張老師月刊共同舉辦「2000網路情愛大調查」,發現不管在網路上遇見的是愛情還是友情,有接近一半的網友都想和對方在真實世界裡頭碰面,並有三成的網友想在網路上遇見愛情【註二】。新浪網、e周刊與紐約國際合作,針對北美、北京、台北以及香港四地的華人所發出的網路問卷調查,香港民眾時興網路交友的比例位居第一,不過這個新興的交友管道對於四地的華人也同樣熱門,表示贊成的受訪者比例都超過35%,可見網路戀情已經廣為現代人所接受【註三】。美國亦相當流行「網路約會」,也就是透過網路機制將互不認識的兩人配對,進而認識交往,可能是美國的寂寞芳心為數眾多,因此熱衷網路約會的人不在少數,根據Forrester Research的調查,美國幾乎在每10名網友中,就有一人上網去尋找生命中的真愛,其中有六成為男性,還有兩成八是已婚人士【註四】。越來越多的人在網路尋找友誼或愛情,不論男女老少,單身還是有伴侶,已婚、未婚或離婚,人們需要情感的支持都是一樣的。 Maslow指出,人類基本的五大需求中,愛與關懷的需求,是人類存在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或者親情、或者友情、或者愛情,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愛或情才能生存,弗洛姆曾說:「愛是關於人類生存問題的唯一令人滿意的答案。」,也是因為男女之間有愛情,才有性行為的發生,人們才能繁衍出下一代,人類才得以綿延不覺得生存下來,因此自有人類以來,愛情一直為人們所憧憬。

  然而,人們對於愛情的看法、觀念或行為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東、西方對「愛」的看法、內涵與意義上有著絕大的分野。在西方思想中,「愛」的觀念亦因社會性的結構變遷而有所興革損益,從希臘時代愛的三種概念(philia、storgee、eross),經過猶太化價值的轉換,再到拉丁化的孕育,伴隨騎士精神愛的普及,而有現代的風貌【註五】。而在中國社會中,並沒有像西方有對智慧之愛、宗教之愛、激情之愛或浪漫之愛的討論,當提及男女間之愛時,唯一傳統的中文詞彙是『情』【註六】。對於愛情的觀念,不僅隨著時代而有所變遷,在不同的文化亦有不同的看法,愛情有其文化的相對性,究竟何謂愛情,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答案,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再加上工業化、都市化的結果,造成人際之間的疏離、傳播媒介的開放與性的解放,人們對於戀愛、婚姻、性的觀念也愈趨多元而複雜。

  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也隨之產生改變,網路社會正逐漸成形,隨著網路使用人口的增加,上網交友、談戀愛的人也越來越多。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一書中,作者嘗試點出一個明顯的事實,即個人主義或個人化的行為取向,乃是一種集體性的趨向--或是如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所說的「集體意識」之表現--加上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助長追求個人慾望滿足的態度,現代人往往還真是身不由己,根本無從抵擋個人化帶來的種種後果【註七】。在網路上交友、談戀愛,甚至因網路而外遇、結婚、離婚的事件時有所聞,這種現象會隨著網路的普及而日漸增加,並且由於量的改變而產生質的改變,因此,本文所揭諸的看起來或許只是個人的行為,但其乃是一種集體性的趨向。網際網路造成溝通模式及人際關係的改變,網路文化為我們帶來相當大的衝擊與影響,然而,人們對於親密關係(不管是精神還是肉體)渴求卻日亦顯見,網際網路的出現正好是一個契機,每個人皆依其社會、文化、背景、環境、個性…等等來回應這樣的改變。



【註一】 Tapscott, D.,《N世代:主導二十一世紀數位生活的新新族群》,陳曉開、袁世珮(合譯),1998,台北:麥格羅希爾,頁:117。
【註二】〈蕃薯藤女性網HerCaf'e-「2000網路情愛大調查」〉,(http://web.yam.com.tw/news/yam_news_2000mar01.html),參與次調查受訪者中女性6523人佔54.6﹪,男性5084人佔42.5﹪;年齡層以15-29歲為大宗,佔全體受訪者65.4﹪;單身者為59.8﹪,已婚為41﹪。2003/01/08。
【註三】摘自isurvey,報導人:yvonne,發表時間:2001年2月16日,〈三岸四地:E派新華人愛情觀 網路戀情接受度超過三成五〉,(http://www.isurvey.com.tw/servlet/isurvey.globe2_content_news?Flow_no=2813),2003/01/08。
【註四】摘自isurvey,報導人:顏幸茹,發表時間:2002年9月17日,〈美國:一成網路族群熱衷網路約會,特性為消費能力強〉,(http://www.isurvey.com.tw/servlet/isurvey.globe2_content_news?Flow_no=9627),2003/01/08。
【註五】翟本瑞,〈西方思想中的「愛」觀(初探)〉,《思想與文化的考掘》,1999,嘉義:南華大學,頁:163-180。
【註六】顏瑞芳,〈「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專訪章燦輝教授淺談愛情哲學〉,《基督教服務通訊》,2002,第228期,(http://www.hkcs.org/overview/csnews/c228/c228_11.htm),2003/03/20。
【註七】摘自顧忠華,〈愛情,引申在正常的混亂之中〉,《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文化,頁:序19。

沒有留言: